搬厂,罢工:前言

(搬厂,罢工, 2013)

这起搬厂罢工持续两周多,斗争有所展开;组织者有过一定的讨论策划;期间经历了多次冲突和谈判;资方和政府部门的打压手法比较复杂,这些,都使我们感到有必要深入访谈,为珠三角工人的集体斗争进程刻下一个印记。

我们访谈了此次 D 厂罢工中几种不同类型的工人。有最积极,也被迫害最严重的吴代表,有担任组织者和谈判代表的组长,有表现积极或普通的男女普工。

每个人在罢工中的表现不同。哪些人会成为代表,哪些人只是普通参与者,这里有偶然因素,也有必然因素。每个人的工作经历、入厂年限、家庭情况、性格特征、甚至工位特点都可能影响到他们在罢工中的表现,从而影响罢工进程。

这些访谈记录了他们在罢工中各自的所见所闻、所做所想。其中吴代表的讲述最为详尽,部分内容与其他人所讲述的有所出入,或存在一些重复的地方,我们都全部照实记下了。这是因为,每个人参与罢工的程度不同,对于事件的了解、态度都各有不同。从他们不同角度的叙述中,可以看出代表和工人之间的关系,他们各自怎么卷入和看待这场罢工,不同的角色如何在行动中影响罢工、在罢工中自身又发生了什么变化。

工人维权本来就不容易,随着经济再次陷入停滞,难度又加大了。一些工人难免以为自己最惨、工人最不齐心、维权环境最恶劣,以为其他年代和国家地区就不会这样,但其实,这块土地上的劳资纠纷,尤其是罢工的数量,都比别处要高(例如在台湾,工人很少因为裁员、减薪起而抗争),并且就像第一篇分析所讲的:“严酷的战斗尚未发生。”

附录《1939-1948 上海工人斗争的几个瞬间》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参照:六、七十年前的上海工人有过怎样的群体经历,处在怎样的社会环境中,意识、组织和斗争水平如何。不难看出,当年的斗争要尖锐、残酷得多,工人所受的磨难更为深重。但斗争的本质一样,工人、老板、政府的许多表现也是相通的。

2015 年的珠三角,劳资纠纷在持续增加。这本小册子,就是为集体行动的工人,提供一个参考,少走弯路。

This entry was posted in 文本 and tagged , . Bookmark the permalink.